三国演义属于古典历史小说,以历史为基准,在大体流程不变的情况下,对各种细节进行虚构处理,三分虚七分实,其巧妙的处理使得此书的艺术价值文学价值极高,成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作者为了突出三国中驰骋沙场的将领,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各个国家地域的武将,他们往往在万人之中如无人之境,而作为武将们最底层的陪衬的士兵们,常常是被欺负和虐待的对象,士兵的作用在小说家的夸张之下被大幅度的弱化,某些情况下甚至也出现了以武将个人武勇而左右战局的战例,例如赵云力斩5将大破夏侯懋,马孟起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关云长万人中去颜良之首等,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士兵的战斗力为1的话,最顶级的武将战斗力只怕要1万以上,也就是说,士兵在这些高手面前,其实跟豆腐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再多也拦不住他,当然这是要有一定前提因素的。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士兵也并不是永远都扮演着豆腐的角色,有时候他们异常脆弱,有时候他们却威力无穷,有时候,上千人,甚至上万人,都拦不住一个超一流武将,甚至矛搠+箭射也伤不得他分毫。但有时候,仅仅是数百人,却可以让他们行动受阻,受困多时甚至威胁到其生命。这是为什么呢?今天作为菜鸟的恐龙就来说一下自己的一些见解。
1:士兵的战斗力来源
士兵到底是靠什么而来的战斗力?为什么各种军队的战力都不一样么?
难道是以提升单兵作战能力为主要来源?
如果1个许褚能教出1万个许褚,那提升单兵能力岂止有用,简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统一全国了,可惜这根本不切实际。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三国中战乱不断,士兵的训练时间只怕还没有千日,而一个许褚岂是“千日”便能练出来的?而且一个人教千万个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历来师傅与徒弟,一对一的教,别说“青出于蓝”,就是能继承师傅所有本事的数量都少之又少,更何况士兵是千万人,一辈子也不可能教完,而士兵这种高消费产品,显然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就算退一部讲,假设真能教出1万个许褚的水平,那么,当这些士兵有了许褚的本事时,他们还会听命于人么?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那是屁话,普通人只怕是能力越大,欲望就越大吧,到时候横行天下自然是不可能,搞不好只怕还得天下大乱。
由此可见由于提升单兵能力在时间精力上花费太长,且作用难以显现,所以说历代的士兵,都不会以提升单兵能力作为主要方式。
那么士兵的战斗力来源是什么呢?当然是训练团队,组织纪律,配合能力
这几种东西,并不会明显的提升什么单兵能力,也许只是一些直刺,挥砍,盾牌掩护的动作。但他却比所谓的提升单兵能力要实际的多,而且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且简单,又实用。如果一组士兵的配合能力,纪律团队**好,往往能发挥翻倍,甚至数倍的战斗能力。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例,很大程度都是和这些有关。士兵们之间的稳当配合,可以使一大堆的豆腐瞬间变成一块石头。使得敌人难以突破。就像古代的典故里说的,一只一只箭可以折断,但一大把困在一起的箭想要折断,那就难了不知多少倍了。
99%的努力+1%的天才才能100%完美,两种缺一不可,而天才这项虽然才占1%,确实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一只队伍里,武将就可以把它比喻为这1%。虽小却是关键。
团队组织,配合能力是士兵战斗力的来源,但关键点却在于武将,因为这些所谓的团队配合,组织行动,其号令的人便是武将,武将组织号令的准确**和有效**,直接影响了士兵的战力。一场直接的交锋,要做到队伍整齐,攻击密集而不散乱。且各种兵种的搭配合理,利用地理,距离的合理程度,完全取决于武将的带兵能力的强弱,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统帅力”。
历史上张辽800破10万,并不仅靠了他的个人武勇,而就是他的号令指挥能力之强大,800士兵才能起到以一敌十的作用,难道是800军的单兵战斗力强大么?如果是这样的话,把张辽换成黄祖如何?反正800人没换啊,可是要换成黄祖,估计没一顿饭的功夫,恐怕就得全军覆没了吧
像历史上这种战例实在太多,于禁能够在曹军大败的情况下整顿士兵击溃张秀,且至始至终,队伍整齐不乱,不扰民,这个就是一个武将的带兵能力的强大体现。而且,不要以为,战场上除了谋略还是谋略,直接的作战,硬碰硬的交锋,就是要你这方面的能力过硬才行,否则,你的士兵便是豆腐。
而且,武将的武力往往和这种指挥能力不会有直接的关系,且看:
“惇与吕布战不数合,李傕引一军从恻边杀来,操急令夏侯渊迎敌。西边又喊声起,郭汜又引一军杀到,操急令曹仁迎敌。三路军马,势不可当。”
李催与郭汜并不是武力多了不起的将领,但他却能击溃夏侯渊和曹洪,可见他们的指挥号令能力,要比当时的2人强的多,这里有个缘故,夏侯渊后来还是西凉番避,领兵能力之强无需多讲,但当时2人都刚刚初出茅庐,对于交锋时运兵的熟练程度自然是非常不熟悉,甚至这可能就是他们的第一次领兵冲锋,与经验丰富,当了董卓n年手下的两个大将相比,自然是稍逊一筹。后来夏侯渊渐渐的熟练之后,其领兵能力越来越强,甚至也曾大败过马超。
而吴兰雷同也曾经分别与魏延,黄忠引军相持一段时间,但他们的武力跟魏黄二人实在相差太远,就是因为他们的指挥得当,控制士兵的团队配合等比较出色,或者说比较熟悉,所以才能相持这么多的时间。雷同后来被张合所杀,吴兰直接被曹彰所秒。
“丑军既得车仗,又来抢马。军士不依队伍,自相离乱。原来过此,只顾取物,无心厮杀。曹操人马围裹将来,文丑挺身独战,军士自相践踏。文丑止遏不住,拨回马走。”
这也是统军能力相对较低的表现,文丑完全控制不了军队,其指挥号令,控制兵马的能力也相当有限。文丑在曹操手下的谋士看来,不过是匹夫之勇尔,果然如此,但由于小说夸张了武将的作用,而文丑又是武力非常顶级的武将,所以后来独身挺战,通过武艺冷静的判断甚至几乎力挽狂澜直到救兵来援,可惜他这只是他个个人武勇,和统兵能力完全无关,看看他力挽狂澜后的举动就知道了,既然杀退徐晃,救兵又到,已经可以回归收兵,可他却不知死活单人还往前追,最终才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文丑这些兵马,可是袁绍的大军来着的,素质都不一般,可还是惨败。可见士兵的强弱关键,还是看纪律队伍配合,而武将的领兵能力,指挥号令能力,则完全影响着一条部队的战斗能力~~
曹彰也曾经用个人武力扭转战局,本来马超杀来,士气蓄满,耀武扬威,曹军大败,而曹彰在乱军中把吴兰给秒了,然后硬生生把败势拉为平势,不过相比文丑,我认为这场并不完全在于曹彰的个人武勇,士兵大乱,要收住乱势,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曹彰扔能收住败势,可见这也是长期带兵的结果。
所以说,你的士兵到底是石头,还是豆腐,关键看士兵的训练和武将的指挥。
而说了这么多,其实完全是为了辅助下文
2:再说说武将的冲阵
三国武力的点评基本都是用单挑来判定,因为单挑很容易比对出高低,但冲阵总是各种复杂的原因难以同样标准来进行比对,所以很多人都回避或者放弃,这里我就来说说我对冲阵的一些看法
三国演义里极夸张地夸大了武将,尤其是那十来个三国武力最高级别的将领,简直让众人神往,他们快到超音速的身手,永动机般的体力耐力[内力?],使得往往成千上万的士兵都像豆腐一般。但前面一章说了,士兵是豆腐还是石头的关键在于士兵和武将的配合,自己的组织配合训练程度。那么三国中各种各样的冲阵,难度也可以依此来进行判断。我下面就列举各种武将冲阵时,冲阵难度的判断标准:
1:敌士兵的数量
2:我方是否单骑,冲阵的时间长短
3:敌士兵阵形,密集程度
4:敌将领的统帅,指挥能力,士气。
5:敌是否有弓或弩
6:敌方,我方地理位置
7: 特殊情况
注释:
1:数量当然会决定冲阵武将的威胁程度,但并非直接关系。
2:冲阵可分为单骑冲阵和带兵冲阵,而敌人则自然会根据这两种情况分两类应敌,如果是单骑,那么士兵自然会把攻击目标都定在这个人身上,那冲阵者的威胁和考验自然更大。而如果带兵冲阵,由于目标众多,士兵要抵御自然会较为松散应对。当然这关键看冲阵者带兵的数量。对于单个但非常厉害的武将,敌人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阵形越密集越好。
3: 阵法阵形的运用是很重要的,而阵形的合理**也会使得武将所受的威胁产生变化。士兵的战力高低,关键全在于此。而对于单骑冲阵的武将来说,最大的威胁莫过于密集的阵势,这样可以起到阻止武将高速度移动的作用,从而越发的围剿武将。士兵阵势的密集不密集直接左右着冲阵的难易度。
4:武将是军队的灵魂,他是正式发号施令的关键人物。发号施令,运用阵法等得不得当,则影响了一场对战的胜败。
5:这个是最不需要解释的东西,最简单地不能再简单一个例子:敌人的长矛再多,也不过一次搠十几条过来,但弓箭却可以千百只攻击一个目标。。。。威胁度的区别可想而知。
6:地理环境则决定了你突围的难度,例如说你前面大军包围,后面却是陡峭山壁,那你就是插翅也难以飞出。
7:举个例子,赵云受持的青冈剑冲阵,典韦因酒醉而杀不了几个就挂了,这些都是属特殊情况。
二:以以上7个方面来试着论述各种冲阵
1:“赵云一骑马飞入绍军,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公孙瓒引军杀回,绍大败”
以1-4四个方面分析
数量上,对方有数百弓箭手+上万步兵,而且都是精兵良将,但问题是“将”被切豆腐了,将一失去,纪律号令队伍便已失去大半,且士气受损,而且一开始他们的阵形属于正常军队vs军队的阵形,并非排列非常密集的防守阵式,又遇上了顶级水平的武将,所以上万的大军,却被赵云一骑冲入切豆腐。
2:"绍以兜鍪扑地,大呼曰:“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众军士齐心死战,赵云冲突不入"
以1-5五个方面分析
绍不过数十弓箭手,数百步兵尔,数量远比上面那场少得多,但毕竟属于防守姿势,阵型密集。而且公孙瓒虽然团团围定却一时没有上来,实际只有赵云一人在前头,所以所有士兵以赵云一人作为击打目标。而且有弓箭射击。最重要的是,由于袁绍的原因,他们士气高涨,抱必死之心。所以才使得赵云一时三刻间冲突不如,有效地把豆腐板的士兵变成了一排排的石头。
“韩德见四子皆丧于子龙之手,肝胆皆裂,先走入阵去了。西凉兵素知子龙之名,又见英雄尚在,谁敢交锋?子龙马到处,大喝一声,阵开两下,纷纷乱走,阵阵倒退,却被子龙匹马单枪,往来冲突,如入无入之境。”
这个同第一场例子,数量众多,但士气已完全丧失,对方虽只有一个人杀来,可却都不敢交锋,而影响着士兵敢不敢交锋的重要点,说白了,并非真的是“西凉兵素知子龙之名”,而是韩德的”先走入阵去了“。我说过第4项的重要**,武将的指挥左右着一条军队的命运,而他却在关键时刻先闪了人,这怎能让军队不绝望?所以,再次演绎了超一流武将单骑冲入敌军里切豆腐的情况
3:部下三百军叫曰:“将军休走!我等并力击之!”马忠拨回马来,众军一声喊起,将关兴围在垓心。兴力孤,不能展转。
以2-5三个方面分析
关兴单骑,士兵们的目标一致,马忠武艺虽然低微,但指挥组织能力却非同小可,可能不是什么大部队,但小部队的指挥战绩是很不错的,曾经以500军就擒住了受伤的关羽,而且那帮士兵士气非常高涨[甚至比主将还高],也不限制用弓箭。所以造成了关兴一时不能展转,豆腐再次成功转型为石头的典型案例。
[另网络达人辽东管宁猜测,可能老罗参考了历史上潘章带兵数百如同数万的问题,马忠既然是潘章的部下亲信,其带领的部队自然更加是精兵中的精兵,所以。。。]
特别注释:关刀在我看来,并不能与青冈剑等划等号,此刀虽著名,但却并非什么削铁如泥的兵器,关刀极可能就是张世平赠送的1000斤镔铁里所制造的,镔铁并不算什么极其珍贵的东西,而且关羽这把刀始终也没发挥过青冈剑的作用,也没任何削铁如泥的评价,潘章拿了关刀后,也没任何实力的提升。关兴自然也不可能。如果关刀可以提升战斗力,那关羽的武力就难以计算了。
可以从上面的例子看出,并不能单单以兵力,士兵的自身条件来看一场冲阵的难易度,豆腐般的士兵,关键在于队伍阵型等各方面的发挥,发挥不好,上万人在赵云等面前也是豆腐工程,发挥的好,数百人也能堵住赵云一时三刻。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三国中顶级武将的冲阵巅峰表现
。。。。引百余骑截于渭桥之上。天色微明,西凉部将李堪领一军桥下过,超挺枪纵马杀之。李堪拖枪而走。背后于禁赶来,禁开弓要射马超。超听得背后弦响,急闪过,却射中前面李堪,落马而死。超回马来杀于禁,禁拍马走了。超回桥上住扎。操兵前后大至,虎卫军当先,乱箭夹射马超。超以枪拨之,矢如飞蝗之急。超背后从骑一半下河,往来突杀五七番,兵厚不能出。虎卫军看看趱上,渐渐危急。超于桥上大呼一声,杀入河北,从骑皆被截断。超独在阵中寻路而出,暗弩极多,射倒坐下马,马超堕于地上。。
以1-7全面分析
数量上,曹操下了死令,无论杀死还是擒拿,都重重有赏,所以将士们都拼了老命去杀马超,形式可为疯狂,而且还有大量的虎卫军。而马超当时只有百余骑在身旁。当然曹操的军队分散各处对付西凉士兵,并非所有人都在围着马超。但已经找到马超方位的却有虎卫军在内的曹军,而且已经非常之多了,并且阵型属于极其密集型,而且是一层一层重叠[看原文的“兵厚”]而且弓箭+围攻不限。我刚才在上面说过,长矛再多,不过十几条一起搠来,但弓箭可以无限制的千百条往一个目标上招呼,文中说箭矢极如飞蝗,所以马超的考验是非常之大的,但马超连同坐骑完全不伤分毫,最后还得用无声的暗器来伤他。。。。的坐骑。真是了不起!而马超方的地理也是出于骇心,处于中计包围的阶段。地理位置也极其不利;他五七次杀不出去,可见他在阵里抵挡的时间并不短。
这场仗除了马超还有百余人可以帮他当盾牌外,其他可以说个个方面都是尽占劣势,极其险恶,也充分体现出了三国超一流武将与士兵的水平差距之大。说乱战的情况下,一个超流不惧成千上万士兵并不夸张,当然只是乱战。
其他还有太多的冲阵案例,我就不写了,各位继续吧
这里只是试着抛砖引玉地写了几个分析,由于我是外行人,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所以我的语言低级错误定然甚多,还望各位海涵。只是试着用这样的方式来一方面一方面分析冲阵,可能会比以前容易一些吧,当然我总结的7个点应该还不够,得各位进行补充,尽量能把冲阵规划的更完善,这样更利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