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文史 > 正文
  • 书摘:三国刘璋退出争霸天下的悲剧性格

     作者:曾经沧海 来源:羊城晚报

      刘璋生于悲剧性格,这就导致他最大的问题:盲目自卑,引狼入室。

      刘璋所处的益州是个什么地方?天府之土,民殷国富,兵精粮足,人才辈出,猛将如云。

      这是多么好的条件啊,不要说自守,还可以成就一番霸业。但刘璋却感受不到这些,相反,忧患意识却日益严重。

      所以,只要一打仗,他就想着搬救兵。打张鲁,他求救曹操;曹操产生威胁,他又去找刘备

      这不但是刘璋对自己的信心不足,更是对手下将士的侮辱。按照西蜀的人才,抵御个把坏人何足挂齿呢?刘璋至于这么惊弓之鸟吗?

    退一步说,就是找救兵你也有点儿眼光啊。刘备曹操这都是善茬吗?你能驾驭的了他们吗?

      导致时人视刘璋“暗弱”、“不武”的原因,除了刘璋为人宽柔,温仁,性格懦弱外,更与其身处推崇“人谋”的乱世之秋却不努力“人谋”有密切关系。

      说好听点儿,是这人太厚道,太老实,不会耍心眼;说难听点儿,就是这家伙是个窝囊废,人家把他卖了他还蒙在鼓里,帮人数钱呢

      保据益州,坐观天下,是刘璋之父刘焉定下的方针。这无疑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王夫之《读通鉴论》卷9中评论曰:“焉虽受命作牧,而汉之危亡,风波百沸,焉勿问焉。割土自擅,志士之所不肖事也。”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的刘璋基本遵循其父“坐保”政策。在一定意义上,“坐保”有它的合理性,如可以避免自身力量在纷争之中作无谓的消耗。然而,在汉末割据兼并的时代,满足于“自保”,没有远大的目标与积极的行动,最终只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在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刘璋只不过是“守户之犬耳”,只想着看好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不求上进。这显然是点到了问题的实质。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刘璋最起码该做到这一点吧?可惜,没有。

      刘璋的坐保,导致了他行动的保守和落后,黯于天下大势。当刘备处心竭虑谋夺益州时,刘璋还茫然不知,反而开门揖盗,最终葬送基业。

      除了性格造成的悲剧外,刘璋的眼光也很成问题。很多人打死也搞不清楚,为什么刘璋那么喜欢和信任张松呢?周围那么多忠臣良将都苦苦相劝,他就是不听,张松究竟用什么迷魂汤把刘璋迷惑住了?

    阅读: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