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文史 > 正文
  • 书摘:三国刘璋退出争霸天下的悲剧性格

     作者:曾经沧海 来源:羊城晚报

      刘备的军队转向,可怜刘璋根本阻止不了,一直让刘备围困住了成都。其实当时成都尚有三万精兵,粮草足够吃用一年,而且官兵都愿死战。但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加以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投降,群下莫不流涕。刘备尽取其财物及震威将军印绶。

      虽然刘璋为人懦弱,少主见,但也有一颗仁慈之心。他任益州牧时,使蜀地富有,百姓安居乐业,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战争,施行的是标准的仁政。从开城投降这一点就可以足以看出他的仁慈之心。从一个角度说,搞政治的人要心狠手辣,无毒不丈夫,刘璋当然不具备这些素质。但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看,刘璋最终不战而降,也使四川人避免了战争带来的灾难。从这一点来看,刘璋也值得我们向他脱帽致敬。

      而且刘璋并非贪图享乐,荒淫无道之人。若生在太平年间,定为造福一方的良臣。只能是说刘璋生错了时代,是在乱世众多英雄的光辉下黯然失色的一个人物。

      如果站在如今的角度,来对比一下刘璋和刘备诸葛亮时期治理四川的情况,就不难发现,刘璋还是有些成就的。

      对于刘璋治益州,诸葛亮说: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毕竟刘璋治益州并不象诸葛亮所说明那样无能、无功,如从经济发展角度言,其成就即不逊于刘备、诸葛亮治蜀。

      如所周知,诸葛亮治蜀,益州连边远地区都得到开发,但蜀汉的经济整个说来并未上升,生产并未得到应有的发展。

      以人口为例,刘备章武元年(221年)有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到刘禅炎兴元年(263年)灭于魏时,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如果这个数字大致可信,蜀汉四十余年中只增加了四万人,其中还可能包括被征服的一些落后部族,所以可以说蜀国的人口基本上没有增加,这足以反映出在蜀汉统治之下,益州社会经济的停滞状态。

    此外,蜀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首次北伐前夕,上《出师表》云:“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惫,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这样说,诚然有警醒后主刘禅要努力振作之意,但也足见益州已经不是“国富民强”之局面。

      在一条教令中,诸葛亮宣称:“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蜀锦耳。”要注意的是,此时正是蜀汉国力比较强的时期。“益州疲惫”、“唯仰蜀锦耳”,此种经济状况,显然比刘璋治蜀时期有所倒退。诸葛亮在襄阳献“隆中对策”时,曾对刘备说益州“民殷国富”。庞统也曾告诉刘备:“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也就是说,刘璋治理益州的效果是当世公认的。这除了与汉末益州少遭遇战乱的破坏有关外,更是与刘璋治蜀分不开。

    阅读: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