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又经过六七年的战争肃清了中原各割据势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这时的曹操可以说势力强大,雄心勃勃,当时全国较大的军事力量,只剩下刘表、孙权和西凉的马腾了。公元208 年,曹操率大军南下攻打刘表,出发前,曹操曾征求谋士荀域(音)的意见,荀建议大军直出宛、叶,同时另派一支轻骑部队由小道出奇兵,乘敌不备,直下襄阳。曹操采纳了他的作战方案,进军顺利。刘表吓死,刘琮投降。紧随其后,曹操又在长坂大败依附刘表的流浪军阀枭雄刘备,占据荆州军事重地江陵,获得大量军用物资,收降了大批军队,基本上控制了荆州。此时,以曹操的才能和势力,要统一天下,已指日可待。于是传檄东南,顺江而下,打算一举全歼刘备,兼并孙权。然而,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合大败曹军为结局,回到南郡的曹操仰天大恸,大哭郭奉孝,令众谋士皆惭,其意何为?
以曹操的志量,哭郭奉孝并不是在埋怨下属。其实,在曹操占有江陵,打算顺流东下时,谋士贾诩曾向他提出过建议,说:主公平了北方袁氏,又降服了汉南,威名远播,实力强大,如果能利用荆州的丰富资源,休整部队,安抚百姓,江东可不战而服。贾诩的话已很明白了,孙权以长江为天险,偏安江左,成不了大气候,可以收服,没必要再打下去。然而这样好的建议,曹操为何不采纳呢?原来当时在曹操眼里,孙权还算不上人物,直到后来濡须口之战,曹操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不是刘景升儿子的同类。这是原因之一。其实曹操顺流东下的目的是乘胜全歼刘备。史称,早在灭二袁之前,曹操就曾言:刘备,人杰也,将生忧寡人。谴刘备击袁术,郭嘉以为刘备不可纵;官渡之战前,独郭嘉赞同曹操乘刘备羽翼未丰先击刘备,认为袁绍不可怕;北征乌桓,众人皆忧刘备必说刘表袭许都,唯郭嘉算定刘表必不能信任刘备。可见曹操素忌刘备,独郭嘉知刘备深。假设郭嘉在,或者可有奇策。其一,劝曹操勿追穷寇,缓图江东,只须坐待荆州,如辽东献袁熙头故事。因孙权君臣也惧怕刘备,当时的形势也是这样,“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二,劝曹操采纳贾诩意见,划江而守,亲和将士,安抚百姓。乘刘备元气大伤,无力卷土重来,先定关中,进图巴蜀,天下大势已成,则枭雄刘备终成流寇,死无葬身之地了。其三,招安孙权,使杀刘备,也不失为下策。
可惜可叹,一失足成千古恨。赤壁之战使曹操 元气大伤,退回北方,再无力量南下;孙权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发展成后来的吴国;刘备乘机南下、西征,发展成后来的蜀国。曹操英雄,痛定思痛,能不翻然而醒,顿足自责?哭奉孝自是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