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权与刘备、曹操等人的博弈中,我们可以觉悟到这样一个道理: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年轻人应该比年老的更容易适应快节奏,但要运用智慧,关键时刻能想出办法,才能有所作为,才能称得上“初生牛犊不怕虎”。
有道是:人有脸,树有皮。每个人都要“面子”,不管“里子”怎么样,“面子”是必须时刻光鲜的。但是,在孙权的“权谋”术里,“面子”根本不值几个钱,“面子”其实就是利益。
孙权对于面子却看得很淡,攻击关羽时,为了刺探军情,他打算自降级别,与关羽联姻。可惜关羽也好“面子”,偏不买孙权的“面子”,更搞不懂孙权“里子”里面的猫腻,以至于输得一塌糊涂。
其实,孙权早已决定对抗曹操,甚至想占据荆州。他现在考虑的,其实是如何与曹操作战,以及取胜之后如何安置刘备等问题。
所以,孙权与诸葛亮的一番对话,都是孙权问,诸葛亮答。孙权的问题显然是事先设计好的。此前,孙权通过鲁肃的情报,已经知道刘备的军队总数不超过万人,所以,孙权在谈判桌上居高临下,洞察到诸葛亮没有说实话,而孙权要装作迟疑,逼诸葛亮让步。按照外交常识,对战后利益的瓜分,是双方决定是否战略结盟和合作程度的重要依据。因而可以推断,双方接下来的秘密谈判,必然会就击退曹操后荆州的归属权问题加以磋商。从战后凡涉及荆州问题,刘备处处受孙权制约,诸葛亮作为刘备全权代表与孙权的谈判,肯定做出了巨大让步。
具体来说,前期的孙权只是东吴的统治者,孙权仍旧是处于人臣之位。而后期的孙权则越来越是个君主,孙权的心理产生了质的变化。
此外,权力使人产生自信,也使人产生焦虑。其权力越大,焦虑也越大。根据帕森斯原理,在官场上,上级选拨下级,一般都不会选那些比他本人聪明或能力比他强的人。尤其是在和平年代里,上级是不会允许下级在任何方面超越自已的,那样会威胁到他的地位,损害了他的威望。例如陆逊,本是“世江东大族”,家族姻亲甚为显赫,由此功高震主,为孙权所畏忌。这样,陆逊越是拥戴太子和,孙权越疑惑不安,怕将来陆逊也导演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戏剧。因而他逼死陆逊,而选择资望较浅、社会关系比较单薄的侨居大族诸葛恪为首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