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都小看曹真啦。来看看魏国对诸葛亮北伐的对策,不是就是利用粮运问题拖垮蜀军吗?请问这个决策是谁确立的?不是曹真吗?诸葛亮的北伐最大敌手,与其说是司马懿,不如说是曹真!
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公元227年出兵、228年春撤兵),魏关中地方并无防备,因此达到奇袭的效果,这时抵挡诸葛亮的前线主帅就是曹真(曹叡在长安遥控指挥),当张合于街亭击败马谡时,曹真正在郿县箕谷前阻截赵云,两方面的战事都不顺,诸葛亮才决意退兵。
我们固然可以说,曹真受了诸葛亮、赵云的疑兵计所骗,将主力置于蜀军的偏师路线上。即便如此,张合是谁挑选出来担任先锋?主帅曹真。
曹真知道了诸葛亮的北伐意图后,预测到诸葛亮下次的北伐路线,便拔擢郝昭担任陈仓城方面的防务,而郝昭也未让人失望,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公元228年冬﹞就因陈仓之战无法取胜,粮运不继而草草收场。
第三次北伐﹝公元229年春天﹞算是诸葛亮的战术胜利,他派遣陈戒(或作式)夺取武都、阴平两郡,魏延、陈戒更击破了来援的的郭淮。
然而,损失两郡对魏国毫无影响,反而可以使防卫线拉直,增加防守时的便利,当然诸葛亮也可以从氐、羌得到不少支持就是了。
曹真曾经试图反攻汉中(公元 230 年),诸葛亮抽调李严军支援前线,两方战事一触即发,两人的战才或许可分高下,可惜的是,因为大雨而造成交通线不通,两人毕竟未分胜负,过不久曹真就去世了。
曹真vs诸葛亮或许有其优势之处,比如魏国的国力比蜀国要强的多,资源几乎可无限供应。然而,就因为如此,更可看出他的聪明才智。他不寻求一次歼灭战(这是诸葛亮所想要的),以魏国的国力,打一场大会战不是不可能,然而他却是用拖垮粮运的方式,逐步蚕食蜀国已略显衰弱的国力。因为他知道,魏国敌人不只是蜀国,吴国是更强大的敌人,魏国边镇三重镇(长安、襄樊宛、寿春)有两个是用来制吴的就是明证,因此,除了关中、陇右诸军外,曹真极少耗用内地军需,曹真的反攻,却使得诸葛亮必须把防吴的李严军调度到前线,两人对于军需的分配问题,曹真可说是占上风。
另外,再从识才来看,曹真信赖长期驻守关中的宿将,张合、郭淮等人,并且拔擢新将才,郝昭、孙礼、王双等人,这些都成为北伐军的劲敌。相反的,诸葛亮并没有让他推心置腹的属下,大小军务一手包,用才方面也出问题,马谡就不多提了,手下的魏延不能用,间接导致魏延与杨仪之间的火并。甚至连他手底下拔擢的人才,也无法体会老丞相的用心,蒋琬、费祎畏缩过了头,不轻言北伐。费祎死后,姜维北伐过了火,大大虚耗了蜀国国力,这两派其实都对诸葛亮的战略思想不够了解。
当然,这里并没有要将两人作比较的用途,毕竟一国的丞相跟一个地方大员所思考的范围不同。蜀国的政治还要诸葛亮来维持,曹真只要管好关中防务就好了,我只是想说,诸葛亮的政治能力明显优于曹真(魏国的政治制度是由毛玠、陈群创立的,而非曹真),至于战才方面,两方既没决定性胜利,老是平手局面,又何来诸葛亮胜曹真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