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睿拍-拍照读世界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文史 > 正文
  • 赤壁之战所在何方──从火烧战船论及地理

     作者:凌云雕龙 来源:琅邪中华文化论坛

     四、会师江夏

    曹操从江陵向东走,最接近的战略要点,就是江夏。

    江夏郡治在黄祖时代为沙羡,后被孙权屠城后,严重创伤,所剩无几;刘琦新任江夏太守,则移师夏口,后来刘备在当阳的残军及关羽的水军,也是会师于此,兵力合计二万余人。史书常以郡名代称郡治:明说江东攻南郡,实则围城江陵;盛言张绣屯南阳,实则驻兵宛城;此郡虽称郡江夏,实则专指城夏口。

    史书更有讳败夸胜的惯例,对不光彩的失败避而不谈,但对小小战胜常常夸张渲染。如果曹操曾经攻占江夏(刘备与刘琦的根据地),曹操此边不管是官方文宣或是鼓吹曲等,一定会大吹特捧;或是刘备曾成功守城阻止曹操攻城,刘备此边也会比照办理。曹操在赤壁失利都会有意在《魏书》舍避不谈,难道在夏口有什么顺利却会不好意思说?刘备若能在夏口抵抗曹操攻城,或者收复夏口,也是莫大功劳,《蜀书》更该大书特书,如果真有此事的话。双方皆对胜利不谈,最好的解释就是不曾发生。

    事实上并没有曹操到夏口的史料记载,因为曹操在赤壁就遇到孙权与刘备联军突袭,所以折返归师。

    (一)沿长江兵出江陵之主力(江陵舰队)

    曹操本人由江陵出发,沿长江顺流而下。

    《武帝纪》:“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

    先主传》:“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阪...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荆州水军被曹操“悉浮以沿江”,采其从江陵出发之意,可称之江陵舰队。

    曹操行军路线很清楚:先到新野、再至襄阳、追至当阳、兵抵江陵,目标在刘备;然后水陆俱进,沿长江东行,目标在刘备(逃至夏口)及孙权(坐领江东)。

    (二)经汉水军出襄樊之支队(襄樊舰队)

    自“(刘)表遂理兵襄阳”,展开雄据荆州八郡,极盛时达到“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襄阳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刘表死后,由刘琮继位,亦位统襄阳,一直到了曹操南下,甫始结束。《刘表传》:“及操军到襄阳,琮举州请降,刘备奔夏口。操以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蒯越等侯者十五人。”襄阳当地,统有水军及步兵。依《周瑜传》所言:“(建安十三年)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所以曹操来到襄阳受降,纳编荆州水军。

    但是除了曹操外,昔日襄樊舰队已有数百艘被关羽带走:

    《先主传》:“(刘)表卒,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

    诸葛亮传》称之:“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铁齿襄阳无水军的异议者,也请参酌此二条史料:一来“数百艘船”之“船”当然悉指水军载具,二来数量高达“数百”表示并非零星散兵。关羽向来为马上将军,忽然摇身变成水军都督,而且属下规模数百以上,此支水军应为他人先前所训练,非为关羽一手训练成军,故能证明此支水军为昔日荆州水军。除非关羽能带走所有荆州水军,否则襄阳应有水军留下,此可名为襄阳舰队。在襄阳文官武将大都降曹下,陆卒水兵也应有可能可降曹:襄阳陆卒在曹操后来挥师转战当阳及江陵,文聘即为其中之降将;此支襄阳舰队不能走陆地到当阳,但是可经汉水南下,此路支队不至于毫无将帅,从下可知,曹操另有打算。

    赵俨传》:“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合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英雄记》:“(曹操)无船,作竹箄,使部曲乘之。从汉水来,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轻舸百艘,烧箄。”

    此即许多人产生疑虑所在,既然襄樊为刘表刘琮主力所在,曹操也到过襄阳受降,而且也任命都督掌管七军,甚至也有关羽带走樊城水军数百艘,而且欲会师江陵的记录,所以就会有错觉以为曹操从襄樊南下汉水的可能。故以谣传赤壁在汉水流域,或者曹操未缘渡江乃败北等。

    或是但是一来已有记载曹操追击刘备及至江陵,二来另有曹操在巴丘烧船等记载,二地皆在长江两岸,乃至于当阳长阪以虎豹骑轻袭,本为陆战,从下图看,又有几个不妥:

    襄樊\

    \汉

    当阳  \水

    ──夏水──\

    江陵    \

     赤壁 \夏口

    ──长江───────────

     巴丘

    1、若坚持曹操从襄樊乘船到江陵,路线不外走夏水至江陵,或者进入长江到夏口后,再至江陵,路径非常曲折,而且就少了在陆地行经当阳追击刘备的过程,因为陆地不能行舟,曹操又擅于骑兵机动作战,没有理由主观认定曹操宁走生疏水路而不用熟练飞骑。

    2、还有曹操的“无船”也与事实不符,按《周瑜谏孙权》:“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文中的江,应指长江,而非汉水。总不会周瑜讲半天的“水军沿江”、“水陆俱下”皆误指为汉水,然后突然得出结论大言及“长江之险”。向来长江简称江,汉水简称水,除非能找到汉水简称江的论据,或者足以证明周瑜口中的“长江”,其实是“汉水”。

    3、再说曹操“作竹箄,使部曲乘之。”,注意到不是“曹操”本人搭乘竹箄,而是“部曲”属下搭乘竹箄,推论曹操及大本营则使用蒙冲、斗舰,应是最合理的解释。否则曹操收受刘琮的投降,接收荆州水军大型舰船如蒙冲及斗舰等,另外却临时制作小型竹筏,就长官与部属上下之分,孰乘大船?孰载小筏?

    昔日荆州大本营的襄阳舰队,此时应视为曹操支队,赵俨应该就是曹操任命的主将,统率七军南下。

    (三)诣江夏马步东行之支队(或江夏舰队)

    除了荆州水军外,曹操另有陆地部队横扫战场,这位主将本为荆州降将,曾在当阳与曹纯大破刘备十余万军民的文聘。

    在击破刘备军团,俘掳刘备一子二女(一子即嗣君阿斗,后被赵云救走;二女无归还纪录,下落不明。)后,可见情况非常危急,刘备连子女都保不住,后来曹操“以聘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边事,赐爵关内侯。”统治长江以北的江夏郡。

    按《文聘传》的记载:“聘在江夏数十年,有维恩,名震敌国,贼不敢侵。”因此孙权所任命的江夏太守程普,顶多只能隔江治理长江以南的江夏诸郡。后来孙权虽兴师五万围攻文聘,结果反被文聘“追击破之”,若再加上以十万兵围攻合肥而被张辽追杀,此二役注定孙权北伐无望。

    最初,江夏太守黄祖镇守荆东门户,力战孙坚孙策及孙权,虽然败多于胜,但有射杀孙坚,又挡江东兵数年不得西向,可见江夏水军拥有一定的战力。一直到董袭断绁而击破黄祖,荆州江夏水军始破,只因黄祖失败,在成败论英雄下,史料着墨不多。后来刘表长子刘琦拥有“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再合文聘守城,江夏马步颇具战力。诚然江夏战士善战,除非排除江夏已无水军,否则江夏水军应不容忽视,黄祖为作刘表之后的荆州第二号人物,业与江东水军长年宿战,此军可名为江夏舰队。

    其实此支荆州水军,历经江东孙坚、孙策及孙权攻击,屹立十余年,曾使刘表长期无忧于东方来袭。江夏虽遭孙权击破,曹操或许能从残兵手收拾部分,故命文聘移师江夏以探虚实。也许江夏舰队在孙权攻破后,残兵败将所剩无几,但比照刘备在当阳“虽败于长阪”,亦能收复其“战士还者”,但是不应忽视残留可能性。以荆州将出身的文聘召集荆州江夏舰队,进可协助曹操攻孙权,守可驻防江夏防孙权,一举二得。

    文聘从当阳到江夏,中途的方向为一路东行。

    (四)归纳分析

    以上三点综合分析:

    曹操(江陵舰队)自江陵由西向东,沿长江,水路,主力。

    赵俨(襄樊舰队)从襄樊依北往南,经汉水,水路,支队。

    文聘(江夏水陆)诣江夏缘东至西,走陆地,陆路,支队。

    此三路的最佳交集,就是江陵舰队、襄樊舰队与江夏舰队(如果还有的话),济济一堂于江夏,准备对江东展开攻击。此三水军正恰为刘表生前的荆州三大水军,除刘表自领襄樊舰队外,黄祖则领江夏舰队,江陵为荆州军实所在,也应有水军(但守将失考),故曹操南下江陵所夺水军即为此支江陵舰队。

    此为曹操庙算的最大企图,欲整合昔日荆州所有水军集合。

    周瑜认为曹操北军兵力:“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合计为二十二万至二十四万,以下用“二十余万”泛称之。

    1、若曹操主力一路就有二十余万,那北军的规模(一主力加二支队,共三路)总数远远超过二十余万。

    2、若北军的规模(一主力加二支队,共三路)总数仅为二十余万,曹操主力一路则应更少。

    尹韵公教授甚至认为曹操主力只有五千,采后者说法;陆机在《辨亡论》以为曹操“率百万之师”,采前者说法。不管是前后两说,在三路会师后,曹操兵力必然充实,至少在二十余万以上,但是三路会师前,孙权及刘备只要应付曹操主力一路。

    只是后来曹操走到一半在赤壁被孙权及刘备偷袭,所以先行撤退,未能会师江夏,但是文聘仍然在陆地上占据江夏安陆;支队在襄樊也能确保战果,使得关羽与苏非北伐襄阳未果;而曹操所退江陵,由曹仁程昱防守,亦在周瑜及程普等人坚持一年有余。三路有一路完成目标(文聘占江夏),另一路退守(固守襄樊),只有一路弃守(江陵能坚守一年)。曹仁的坚守也表示另一个深层涵意,如果江东挟赤壁胜战余威,以江东最佳黄金阵容的组合,结果仍需耗时一年才攻一城,按此孙权军对曹操军的胜负比率,推算下来:十年才攻十城,百年始攻百城。中原江山计算城池,何只成百上千,恐非孙权在世(十年、百年以上)所能乐见。后来陆逊攻襄阳失利、张昭击九江功败,还有孙权亲征江夏及围合肥铩羽,已证明江东陆战之北伐无望。

    可见昔日周瑜选择突袭曹操是明智的抉择,在曹操欲未会师前动手,破其“分兵合击‑;”之战术,若不趁此时曹操兵分卒散,万一等到曹操聚集荆州水军,江东再也没有水面优势。后来曹操集中兵力猛攻濡须,孙权只能采取守势,若是曹操当初就能集中兵力,情况就颠倒过来:

    形势已变,再也不是江表诸公率兵围攻江陵;而是曹操水陆俱下,三路北军围城建邺。

    本文相关人物: 曹操 刘备 孙权 周瑜 文聘 刘表 黄祖 关羽 程普
    阅读: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美团红包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