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台热播新版电视剧《三国演义》,1800年前的故事,今天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我忍不住从书架里翻出《三国演义》,秉烛夜读,颇有感慨。三国时期,群雄四起,逐鹿中原,是我国历史上动乱纷争的一大奇局。三大政治集团时而杯酒言欢,时而兵戎相见,关系错综复杂。透过纵横裨阖的军事较量,看到的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正如清代史家赵翼所说:“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重用人才是魏、蜀、吴三国共同的施政方针,但具体措施各有千秋,仔细推敲,三国时期的人才战略,当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用人以才——曹操的用人策略
曹操用人,讲究“唯才是举”。曹操曾三次发布求贤令,向天下求贤。赤壁之战,曹操宴饮长江,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诗句来倾述自己渴望人才的心情。在选人原则上,曹操抛弃等级门第观念,用人不计前嫌、不论贵贱、把傲然出众的才华作为选用人才的前提。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发布第一道《求贤令》:“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从中看出,曹操选人不需要一定是全才,也不论是否廉洁或品德好坏,只要有一技之长,曹操都会爱之、信之、任之、用之。
南阳张绣与曹操是宿敌,投降曹操后却降而复叛,杀了曹操的儿子曹昂。但当张绣再次投降时,曹操仍能接纳他。《三国志》中记载:“绣至,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娶绣女,拜扬武将军”。随后,张绣为曹魏训练了一支精锐骑兵,在官渡之战中力下大功。曹操的几大谋士中,荀彧、郭嘉来自袁绍集团,贾翊则来自张绣集团。几大名将中,乐进和于禁是曹操从行伍提拔,张辽来自吕布集团,张郃来自袁绍集团,而徐晃来自杨奉集团。曹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方针,使很多寒门中的优秀人才得到重用,也使曹操靡下聚集了当时最庞大、最优秀的人才队伍。借助他们的文智武功,曹操得以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看来,曹操用人体现了极高的智慧和管理手段。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每遇大事,都会找手下谋士集思广益,广泛听取意见。官渡之战,曹操甚至敢于听取原本是袁绍帐下许攸的意见。但是,在任务执行时,曹操却不派遣提出意见的人去办,而是选派曹操认为更适合的人去办。这种“谋权分离”的做法,即做到了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又可以防止因其他人权利过大而挑战自己的权威。
总体看来,曹操的人才选拔方法,在当时重德轻才的社会里,具有明显的进步性,但是这种用人方法很容易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任用不忠诚于团队的人是很危险的,一旦缺乏约束和监控,出众的才能将会毁灭原有的成绩。赤壁之战,曹操错误听取庞统的意见,83万大军灰飞烟灭;重用司马懿,使得曹氏基业最终被司马氏谋取,这都是曹操用人重才不重德的必然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