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文史 > 正文
  • 博古通今:人才战略决定三国生死存亡

     作者:易定宏 来源:新浪博客

      战略高度决定人才理念——三国生死存亡的根本原因

      三国统治者手下汇集了当时最优秀的人才,但在曹操刘备孙权死后,三国都因人的问题纷争不止。曹操一生斩吕布、灭袁绍、驱匈奴、成就北方霸业,晚年却误用司马懿,导致祸起萧墙,一生苦心经营被马氏从内部轻松谋取。蜀汉和东吴对品德与感情的过分看重,致使两国对人才缺乏足够的宽容,最终人才凋零,被司马氏从外部击败。三国的衰落让人扼腕叹息,也更令人深思。

      选人用人表面上体现执政者胸怀的宽窄,实质则是战略思维的考量。组织的战略高度,决定其选人用人理念。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号称“宁我负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负我”,曹操执掌的流氓政权本身就违背了封建道德,所以曹操的人才战略只能重才不重德。刘备是皇族后裔,强调蜀汉政权在道德上的正统性,其选人用人都以品德为先。孙权摇摆于两者之间,自立门户,盘踞一方,选人用人无法在“才”与“德”上与曹刘两家争锋,只能选择走情感路线,以情感人,以义留人。

      在三种不同的人才战略下,三国之主虽然把人才建设作为执政第一要务,但都没有将人才作为战略资源进行整体谋划,没有将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偏执的强调或忽略某一方面素质,压抑了人才的发展潜力。这种选人用人方法短期内可以促进组织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必将带来危机。

      古人云:“无古不成今”,对现代企业来说,三国之主的人才战略可以借鉴但不可以套用。企业在选人时应学习刘备“以德为先”、用人时借鉴曹操“唯才是举”,留人时注重孙权“动人以情”。这样一可以开阔眼界,避免人才“近亲繁殖”,二可以克服武大郎开店专门挑矮个、“白衣秀士”入伙专门选庸才的短视,真正做到举贤成风,广纳群贤,企业才能基业长青。

    本文相关人物: 曹操 刘备 孙权 诸葛亮 袁绍 张绣 关羽
    阅读: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