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文史 > 正文
  • 博古通今:人才战略决定三国生死存亡

     作者:易定宏 来源:新浪博客

      驭人以德——刘备与蜀汉的用人策略

      刘备出身于没落皇族,沦落到靠贩履织席为生。刘备起兵之初,远没有袁绍曹操那样雄厚的家族基础,手下缺少文人谋士。桃园结义后,虽然得到关羽张飞赵云的支持,但转战各处,狼狈不堪。水镜先生一语道出根本,刘备有万夫莫当的将领,却无人会使用。刘备最终三顾茅庐,请卧龙出山,孔明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君臣相惜的千古绝唱。

      相比曹操而言,刘备用人更重德行。刘备没有下过《求贤令》,但是靠自身高尚的品德来影响人,使人才乐为所用。徐州之战,关羽战败,曹操费尽心机挽留关羽,可当关羽得知刘备下落,立刻不辞而别;兵败当阳,孔明过江游说孙权,孙权试图留下孔明,也被孔明断然回绝。可以看出刘备对人心的笼络,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刘备对不忠诚于蜀汉政权者绝不使用。彭羕是益州地主中比较有才气的人物,刘备入蜀时,他曾立过功劳。彭羕任江阳太守时向马超发牢骚说:“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马超听后大惊,立即向刘备报告,彭羕因此被杀。

      诸葛亮作为蜀国的支柱,在选用人才上同样坚持“以德为先”。他在《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所说贤臣,首先要求对蜀汉政权绝对忠诚,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的提拔和重用。诸葛亮对臣僚的评价常以“忠”为先,如称赞蒋碗“托志忠雅”;赞杨洪“忠清款亮,忧公如家”,赞王平“忠勇而严整”,赞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赞郭枚之、费伟、董允等人“此皆良实,志虑忠诚”等等。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蜀国成为三国中最先衰败的一方,人才匮乏是主要原因。诸葛亮用人蕴含了过多的道德追问,把道德观简单的虚化成一个“忠”字,也就把对道德的理解狭义化了。诸葛亮误用马谡导致街亭惨败,但胜败是兵家常事,蜀国本以人才匮乏,挥泪斩马谡,看似严肃了军纪,也失去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将才。诸葛亮一生谨慎,对魏延极不信任。魏延投降后几乎参与了蜀国所有的重要战役,屡立大功,却一直无法改变诸葛亮对他的成见,最终导致内讧,给蜀军带来重大的损失。另外,诸葛亮事必亲躬,二十军棍这样的小事都要过问,压抑了中层将领的成长空间。蜀汉人才匾乏,后继乏人,诸葛亮负有主要责任。

    本文相关人物: 曹操 刘备 孙权 诸葛亮 袁绍 张绣 关羽
    阅读: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