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才比凤雏 傲物自损
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今湖南常德市)人。公元208年,赤壁战后,刘备领有荆州江南诸郡,辟立为从事。《三国志》本传说他少年得志,“年未三十,擢为长沙太守”。以此推之,其年岁约与诸葛亮相当。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赤壁之战时年二十八。廖立死于诸葛亮之后,假定六十岁病故,大约在公元240年。总之,廖立与诸葛亮是年龄相若的同时代人。刘备入蜀,诸葛亮留镇荆州。当时孙权派使臣与诸葛亮交好,问起荆州有些什么治世的人才。诸葛亮说:“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当时荆州士人都以诸葛亮与庞统二人齐名并称,人称伏龙凤雏。伏龙指诸葛亮,凤雏指庞统。这里诸葛亮把廖立与庞统并称,可见推崇之高。可惜,廖立机遇不好,未能发挥他的经世之才。刘备入蜀,委廖立为长沙太守。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江南三郡,即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吕蒙是一员有勇有谋的骁将,关羽尚且畏惧三分,廖立哪敢抵抗,便弃城逃走了。幸好,刘备尚能识才,没有责备他,又把他委任巴郡太守。
廖立在巴郡太守任上,也没有什么作为。他恃才傲物,不理郡事,政务钱粮都是一笔糊涂账。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征为侍中,廖立也时常说些牢骚话,不过刘备都宽容了他。
刘备死后,廖立守灵,他竟然带刀在灵前杀人,诸葛亮虽没有追究他,可也不理会她。廖立终于沉不住气,径直向诸葛亮发牢骚,认为不宜与诸将地位相等,应当为上卿。诸葛亮说:“李严尚未为上卿,还轮不到你呢!”李严在刘备死后地位仅仅在诸葛亮之下,是刘备临终托孤的顾命大臣之一。所以诸葛亮用李严比廖立。廖立更加不服。他自认为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根本看不起李严。没想到诸葛亮把他放在李严之下,“常怀怏怏”,与诸葛亮的矛盾日益加深。诸葛亮为了缓和矛盾,上表后主,把他迁为长水校尉。廖立的种种表现,损害了自己的声名。
二、讥刺时政 流死汶山
世所谓人才,有经纬之才,有吏能之才。廖立属于前者,有经邦治国之才,而刘备、诸葛亮却只把他作为吏能之才来任用。因廖立不尽心理事,还常发牢骚,这就难免仕途坎坷了。当时的士人,若果大才小用,便常用消极的态度来表示反抗。例如庞统,初归刘备,“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后来还是孙吴的鲁肃向刘备建言:“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方才得以重用。又如蒋琬,刘备最初只把他用为广都长,蒋琬很不高兴,整天喝酒不理事。刘备去视察,他也漫不经心。刘备大怒,要杀蒋琬,诸葛亮保释了他,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蒋琬后来果然成了蜀国的谋士。庞统有鲁肃推荐,蒋琬有诸葛亮推荐,而廖立无人推荐,真有点机运不好!
廖立对时政的批评,总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出刘备用人不当,二是批评军事战略上的谋划不周。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昔先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复败,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应该承认,廖立的这些批评,不仅是相当大胆的,而且是尖锐中肯的。
事实上,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后,确实在政治策略和军事战略上犯了一系列的错误:
其一,不取汉中而与孙吴争南三郡。在三国几大势力的角逐中,介于关中与巴蜀之间的汉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是对巴蜀,诚如益州人士杨洪指出的:“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杨洪传》)早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益州牧刘璋请刘备入川,使击汉中张鲁,即出于这一考虑。如果说这时的刘备,意在保存实力图谋益州而不愿北取汉中,尚属可谅。那么到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攻下成都,自领益州牧后,再不发兵攻取汉中,就是很大的失策。由于错失良机,仅仅过了一年,就先后发生了孙吴袭取南三郡和曹魏进兵汉中的事件。当时刘备如能先一步进取汉中,无疑是捷足先登,巩固了益州防务。然而刘备却低估了汉中落入曹魏手中的危险性,置汉中于不顾,率军赶往荆州,去争夺已被吕蒙占据的南三郡。这在政治上、军事上都是不足取的。军事上夺回南三郡已非易事,曹魏进兵汉中,益州又在危险之中。刘备率军赶往荆州事实上已无法改变荆州的局面,相反,却为曹魏取得汉中开了方便之门。政治上,刘备去夺南三郡,使本来就很脆弱的孙刘联盟又出现了新的危机。结果,处于两线受敌的刘备,既不敢与孙吴恋战,继续南三郡的争夺,不得不与孙吴达成和议,以湘水为界,中分荆州。“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反被曹操夺得了汉中,使益州根据地顿时紧张起来。曹操取汉中并非最终目的,而是以汉中为据点,吞并益州。故进据益州的曹魏大将夏侯渊、张郃,不断攻掠益州,正像廖立所指出的那样,“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究其错误,刘备是难逃其责的。
其二,荆州失利,完全是刘备、关羽造成的。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为刘备集团定下了“外结孙权,内修政理”的既定国策,而且成功地推动了孙刘联盟,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但是这一国策又和“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设想是冲突的。对荆州的归属与争夺,常常导致联盟的危机。因此,留驻荆州的人选应是既能寸土不失,又能顾全大局,缓冲孙刘冲突,谨慎从事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刘备以关羽为荆州留守,是极大的错误。关羽虽称万人敌,“刚而自矜”,意气用事,缺乏头脑,实不足当此重任。当孙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辱骂其使,不许婚”(《关羽传》),使本来就比较紧张的孙刘关系更趋恶化。关羽又“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张飞传》),不能团结、使用文职人员。加之刘备为了与曹操争夺汉中,抽调驻守宜都的孟达进攻上庸,以策应关中的军事行动,致使荆州空虚,关羽孤立无援。所以,廖立批评刘备,“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同时也批评“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应该说廖立的批评是正确的。
荆州的失守,不仅使蜀汉政权“跨有荆益”的战略设想成为泡影,被封闭于三峡之内。而且,孙刘联盟宣告破产。刘备为盟弟关羽报仇心切,不听劝阻,贸然伐吴,又导致了夷陵之战的失败,大大削弱了蜀汉的力量。
分析了赤壁之战至夷陵之战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刘备虽然取益州,夺汉中,奠定了蜀汉立国的基础。但在军事政治战略上犯了一系列错误,一失再失,一误再误,终于将蜀汉政权局限于一隅之地,不能有很大发展。
由于廖立公开批评了蜀汉政权,执政的诸葛亮以“诽谤先帝、疵毁众臣”的罪名“废立为民,徙汶山郡”,使这位怀有经纬之才的廖立抱恨终身。这不能不说是一场历史的悲剧,从中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既使贤明如诸葛亮,也很难摆脱他们狭隘集团的利益和认识偏见,难以做到真正的举贤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