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年(202),曹操乘着大败袁绍的威势,要孙权送儿子去做人质。
历史记载,面对这个要求,孙权非常犹豫,周瑜坚决反对。他说:“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于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
“这件事见于《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注引《江表传》,这一见解,抓住了问题的要害,符合孙吴集团的长远利益,孙权欣然采纳,避免了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沈伯俊告诉本刊记者。
“这是一个关于未来吴国去向的政治抉择。在孙权犹豫期间,周瑜帮他下了决心,掌握了主动权。”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蒋福亚对本刊分析说。
程普老将军的这句话,很有分量,也很有说服力。因为年纪较大、威望极高的程普,是为孙氏集团立下汗马功劳的元老功勋。他起初和周瑜的关系搞得很僵,因为在他眼里,周瑜只是一个资历尚浅、仅凭和领导称兄道弟而飞快爬升的“军中关系户”罢了,自然很不服气。特别是赤壁之战时,孙权任周瑜为左都,是全军最高统帅,而程普任右都,只是周瑜的副手,所以老人家面子上挂不住,便处处和周瑜过不去,甚至倚老卖老,数次凌辱周瑜。虽然周瑜职位比程普高,也完全可以用严明的等级和军法压制,可为顾全大局,他毅然“折节容下,终不与校”。除却示以“以德服人”的包容姿态外,周瑜有底气,也有能力,凭借高超的领导艺术和绝对的军事才华让众将折服,并最终令程普“敬服而亲重之”。
钱文忠说:“我最喜欢周瑜,如果我可以成为周瑜,少活几年我也愿意!
对此,钱文忠直言:“我们说周瑜的气量很小,这肯定错了!从历史上看,诸葛亮和周瑜见面的次数是非常少的,他们集中见面就在赤壁之战,赤壁之战的总指挥毫无疑问是周瑜,诸葛亮当然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但是他的作用不是最重要的。赤壁之战里主要的计谋、主要的运筹帷幄、主要的排兵布阵都是周瑜安排的。但是在周瑜36岁的时候,诸葛亮还远在四川,根本没有碰到过周瑜,所以怎么气周瑜呢?还有《三国演义》讲的,比如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也是不符合史实的!是孙权坚持要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周瑜是反对的,周瑜认为没必要这样做。”
周瑜与孙策同年,瑜居舒城(今属安徽)时,扩道南大宅以寓策,升堂拜母。
建安七年,曹操挟势迫使孙权委任子(以亲属作人质),大臣有犹豫不决者,孙权本人原不想遣质,便独领周瑜至母前定议,瑜力陈送质之弊,权母曰:“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遂不送质。可见周瑜之于孙吴,不仅有政治上的效忠,还有伦理上的比附。权母即孙坚之妻吴氏,也是孙吴的女主。孙策在世时也说:“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谈到周郎,自然会想到小乔,如东坡《赤壁怀古》词说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但这位小乔,究竟是谁家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