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由于军阀混战的需要,骑兵得到了大力发展。相对的骑兵战术也出现了飞跃。现谨参考《中国通史》的描写来简单叙述一下。
当时各军阀都着力建立骑兵部队。公孙瓒得以威行幽州,屡破胡骑,靠地就是由“善射之士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为白马义从”(后汉书。公孙瓒传)。马腾势力更是以羌胡等少数民族为主体建立了一支强大的突骑兵,最近有人认为他还使用了罗马的战术,不过尚且缺乏有利证据。曹操作战,善用骑兵,军中有编有“虎豹骑”(《三国志·魏志·曹真传》),精锐无比。曹军作战,常以骑兵压迫敌方步兵,夺得战场上的主动权。伴随着这些骑兵部队的建立,战术也相应的取得了较大发展。
战术一:步骑协同作战
建安十六年(211),曹操征关中韩遂、马超。曹军“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三国志·魏志·武帝纪》)。采用步骑协同,出敌不易,先击破锋芒,然后用骑兵冲散敌阵,往往奏效。
战术二:骑兵布阵
《三国志·魏下·武帝纪》注引《魏书》记载:曹操征韩遂、马超,“又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阵,精光耀日,贼益震恐”。《后汉书》中也有公孙瓒在界桥同袁绍大战时“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馀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的记载。以骑兵按阵法布阵,无疑是骑兵战术的又一进步。
战术三:长途奔袭
该战术充分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实施长途奔袭,使敌措手不及,失去抵抗能力。建安十二年(208),曹操南下荆州,听说刘备向江陵撤退,“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仓猝之中,刘备根本无法拒战,全军溃败。“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曹军占领江陵。
战术四:、四面包抄和中心突破
群雄讨董卓时曹操胁全军追击董卓军,卓将徐荣以骑兵应战。由于曹操军作战勇敢,徐荣一直占不到便宜。于是他就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四面包抄曹军,从中间突破,曹军应声大乱。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由此可见,三国时代的骑兵战术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了。
我们都知道骑兵战术的特点是机动性强和突袭能力强。骑兵机动性强,调动迅速,接敌和脱离接触主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以骑兵对骑兵外,其他兵种和战术是无法克制骑兵的机动性的。因此,三国时期克制骑兵的战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何有效地削弱敌方骑兵的突袭能力,然后予敌骑以大量杀伤上。在对付骑兵这点上蜀相诸葛亮是三国时期对克制骑兵战术研究最深入的人。诸葛亮隆中定策,确定在跨有荆、益之后,以秦、陇为主攻方向,令荆州之军为偏师以向宛、洛。促使诸葛亮如此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为了避敌之长,有效地克制敌方的骑兵。曹魏武骑千群,擅长使用骑兵,形成了自己的战术特点,在平原地区作战优势突出,屡操胜算。而刘备集团之“荆州之兵利于水,一逾楚塞出宛、洛而气馁于平陆”(《读通鉴论》卷九》。
一,诸葛亮克制骑兵的战术
我们知道,魏国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在北方原野的战斗中这往往是吴蜀军队的噩梦。缺乏强大骑兵部队的刘备集团,难以,“士卒所凭,以阻突骑之冲突”(《读通鉴论》卷10)。可以大大减杀曹魏骑兵的威力,充分发挥兵精器利、擅长山地作战的刘蜀步兵的长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称诸葛亮“损益连弩……一弩十矢俱发”。连弩是一种速射武器,诸葛亮曾发涪陵郡善射之少数族三千为“连弩士”,组成一支专掌连弩的特种部队。大量连弩集中使用,构成密集火力,是对付骑兵冲突的十分理想的兵器。勉县定军山下出土过不少蜀汉制作的“扎马钉”。扎马钉又名“铁蒺藜”。蜀汉制扎马钉为铜质,高寸许,一钉四刺,三刺着地,一刺垂直向上,虽已一千七百多年了,其钉刺仍异常锋利。《稗史类编》:“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持于武功五丈原,亮卒,懿追之,亮长史杨仪布铁蒺藜。”若将扎马钉布于阵前,敌骑的冲击将大受阻滞,再施以连弩,将大大增加对敌骑兵的杀伤力。
二,以车阵抗击骑兵的战术
设障碍减杀敌骑的冲击速度,提高对敌骑兵的杀伤力,是当时克制骑兵的一般战术原则。《北堂书抄》卷117引诸葛亮《贼骑来教》:“若贼骑左右来至,徒从行以战者,陟岭不便,宜以车蒙陈而待之。”诸葛亮设计的八阵图很可能也具有对抗骑兵的作用。据记载西晋马隆击鲜卑树机能,“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晋书·马隆传》)
三,恐吓战术
魏文帝曹丕伐吴,吴将徐胜”建计从建业筑围,作薄落,围上设假楼,江中浮船。诸将以为无益,盛不听,固立之。文帝到广陵,望围愕然,弥漫数百里,而江水盛长,便引军退。诸将乃伏。”魏文帝还留下“天所以分南北”的名言。不过,该战术并不保险,只是特例。
伴随骑兵战术的发展,克制骑兵的战术也出现了大发展。尤其是诸葛亮的战术,一直到明朝都在使用。司马昭在灭蜀后下令以诸葛亮设立的蜀军制为蓝本建立晋兵制,不是偶然的。在当时,诸葛的战术之先进,就已经有目共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