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读《三国演义》没有不喜欢赵云的。其勇:刘备兵败当阳,不能顾及妻儿,英雄赵云单骑救小主公刘禅,一路宰杀曹将五六十人,终报得阿斗小命,从此声名大震,深得刘备宠幸。其智:桂阳之战,其识破赵范的诈降之计,杀了赵范的陈应、鲍龙两将,然回桂阳城,用计骗赵范打开城门,不费吹灰之力,便取赵范人头,夺取桂阳城。然本文则从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对赵云进行了重新审视,发现赵云“在耀眼的光芒下,藏着多少辛酸的泪水”,又进而对造成赵云这种人生悲剧的主客观原因进行了分析。
《三国演义》问世以来,赵云这个形象引来多少人的赞叹与爱慕,再加上各种戏剧的加工渲染,常山赵子龙成了家喻户晓的战争胜利之神,忠贞义烈,而且风流英俊。然而,如果我们从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来审视他,就会发现在耀眼的光芒下,藏着多少辛酸的泪水,甚至远远超过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⑴”
一 智勇双全
赵子龙在《三国》里是当之无愧的最出色的帅才。智如孔明,勇胜关、张。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初属公孙瓒,后归刘备,为先主卫队长,逐步成为蜀汉集团的重要将领之一。
首先:能攻善守中见智勇。赵云在《三国》中可谓身经百战,而这些战斗如果归纳为攻、守两方面,赵云堪称能攻善守,攻如猛虎,守如泰山,充分显示了他的智勇双全。在攻击时常常是“只一合”、“不三合”就一枪刺死对方,或生擒过马。例如刘表的降将张武、陈孙在江夏造反 ,刘备奉命征讨,阵上刘备看到张武的马“极其雄俊”,赵云就“挺枪而出,径冲彼阵。张武纵马来迎,不到三合,被云一枪挑落马下,随手扯往辔头,牵马回阵。在第六十四回与吴懿交锋时,只一合生擒吴懿。连曹操手下第一勇将“虎痴”许褚与之斗了三十多回合也未沾到赵云半点便宜。当然,最精彩的是力斩五将的场面。那时赵云已是年近七十,孔明担心他老了,倘稍有参差,动摇一世英名,减却蜀中锐气。可他还是坚持从征,并大声以死相争,取得先锋印,而第一仗就遇 “万夫不当之勇”的韩家五虎,结果韩德长子韩瑛,跃马来迎,战三回合,被赵云一枪刺落马下。韩德次子韩瑶,纵马挥刀来战,三子韩琼.急挺方天戟骤马前来夹攻,四子韩琪也纵马抡两口日月刀而来。这个“三打一”的结果:韩琪中枪落马,韩琼被箭射死,韩瑶则被生擒。吓得韩德肝胆皆裂,不久也被云刺死,真是虎老雄风在,何等动人心魄,至于其他的败李典、破曹仁等,直如摧枯拉朽。守呢,从守南郡、守阳平关等总是稳如泰山,也完全可以看出赵云的智勇。
其次:转败为胜中见韬略。赵云的帅才更主要的表现在能转危为安,以少胜多,反败为胜。最熟悉的例子是“赵于龙单骑救主”。长坂坡在曹操的数十万胜利大军中能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而且怀中还抱着个小孩子,书中描写道:赵云杀了一天一夜,救了简雍、糜竺 、甘夫人,掩盖了糜夫人尸体,救了阿斗,杀了曹军将领。如果说长坂坡赵云的所为是责任感驱使他一夫拼命、万夫莫当,那么第七十一回汉水退曹兵就将大智大勇表现得更为出色。当时是和黄忠一起迎战曹操,曹兵当时有二十万众,守粮兵更为精锐,斩过“妙才”夏侯渊的黄忠也被包围了,可赵云在战前就作了周密部署,现在预约时间已到,不见黄忠归来,看来黄忠被包围了,就急忙披挂上阵,引三千军向前接应,挺抢骤马前往杀死慕容烈、焦炳、救了黄忠,杀透重围,又救了张著。曹操见云东冲西突,所向无故,莫敢近前,奋然大怒,自领左右将士来赶赵云,赵云却拨弓弩手于寨外壕中埋伏,将营内旗枪,尽皆倒偃,金鼓不鸣,自己匹马单枪,立于营门之外。曹操亲到督战,徐晃等人杀奔营前时,一看赵云全然不动,曹兵翻身便回。赵云把枪一招、弓弩齐发,喊声大震、鼓角齐鸣,操先拨马走了。接着曹兵乱哄哄退走,自相践踏,拥到汉水河边,落水死者,不计其数。操弃了粮草、军器无数,赵云大获胜捷,刘备得知此情欣然谓孔明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于是号子龙为虎威将军!并因之势如破竹,夺得汉中。如果当时赵云救回黄忠时,忙回寨闭门坚守,这三千人马的小寨,决经不起曹兵数十万人马一拥而上的冲击,这种以攻为守,两军相逢勇者胜,以逸待劳的战法,真是大智大勇,神来之举!类似的还有失街亭后退兵的战例,本来撤退是兵家最难处置的事,尤其是在敌战区,己方兵败之后,兵败如山倒,难保不损兵折将的。所以诸葛亮担心赵、邓安全,结果各处兵将败损,惟子龙不折一人一骑,就因为赵云独自断后,斩将立功,敌人惊怕,孔明也惊叹曰:真将军也!并下令赏赐!这种临危不惧,见危授命转危为安,非杰出的帅才不可!
|
赵云三国演义亲密度统计(合作次数)
总计合作 90 人
|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数据
再次:身先士卒、识别人才中见风度。赵云打仗,从来是身先士卒。困难的事,危险的事,都是他自己先去。例如保刘备去襄阳开会,保刘备去东吴招亲,接诸葛亮回夏口,保诸葛亮去吊周瑜之丧等,与同事一齐对敌,争着破敌,却不争功。在举荐人才方面,更见赵云元帅风度。如在诸葛亮急需人说服马超的情况下,赵云荐来了李恢,李恢的三寸不烂之舌,使刘备又添了一员虎将,又如与姜维一战后,并不因被姜维杀得首尾不能相顾,扫了他前不久力斩五将的威风,而仍然在诸葛亮面前大力夸奖姜维枪法与他人大不同。要知道这是赵云唯一的一次按孔明之计却未能取胜的战斗,而赵云并不以之为耻,反面夸奖敌人,可见赵云胸怀,在战功、胜利面前,更见他风度的是失街亭时,因唯有他全师而退,孔明要嘉奖他,“赏金五十斤、绢一万匹。”云辞曰:“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若反受赏,乃丞相赏罚不明也,且请寄库,候今冬赐与诸将未迟。”感动得孔明又想起刘备在日常称子龙之贤,乃倍加钦敬。
再其次:破敌中见宽容、仁厚。赵云作战,从不滥杀无辜,离袁绍、寓公孙瓒,并不像吕布离董卓,必杀之而后快,而是大丈夫好离好散,“君子绝交,不出恶声。”两军对垒中也是如此,如接孔明回夏口时,徐盛来追,看看接近,赵云拈弓搭箭,立于船尾大叫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 奉令特来接军师,你如何来追赶?本待一射死你来,显得两家失了和气,——教你知我手段!”言毕箭到,射断徐盛船上篷索。徐盛就追不成了,在取桂阳时,赵范因赵云拒娶其嫂,并骂了他一顿,就意欲加害赵云,赵云却只一拳打倒赵范,并未杀他,后来夺了城池,仍未杀他 , 更未屠杀城中百姓,再如截江夺阿斗,也只是夺了阿斗,虽然为孤掌难鸣,甚是着急,但只是一手抱定阿斗,一手仗剑,人不敢近,并不像张飞,上船就杀人。再如:失街亭退兵防追袭时,杀了第一个追来的曹将,第二个勉强来追的万政被赵云吓得倒在山涧里,本来赵云可以毫不费力送他的命,可只是以枪指之曰:“吾饶汝性命回去,快教郭淮赶来!”当然,最有意味的还是三擒孟获时,释放孟获回去的路上,孟获首先遇到马岱高坐,以剑指之曰:“这番拿住、必无轻放!”其次遇到赵云,“坐于大旗下,按剑而言曰:“丞相如此相待,休忘大恩!”第三遇到魏延,却是:“这回拿住,碎尸万段,决不轻饶!”稍微比照,可见赵云的话与马、魏二人大不相同,虽是孔明教其如此,但也可见赵云之仁厚、宽容。
二 悲剧人生
赵云在重大的关系国家军队命运的大问题上,在各种剧烈复杂的战争中,确是智如孔明,勇胜关张!确实是《三国演义》中一位无与伦比的帅才!
十分令人奇怪的是,赵云这样一位帅才,这样一位受到多方赞美的虎将,这样一位蜀国的擎天柱,在蜀国所受的待遇,仔细想来,却很不公正,或者说极不公正。这表现在:
首先:只作为一般战将,“爪牙之士”、“枪手”来考虑,而不让他去镇守一方,偶尔派出守隘口,不久就调回身边去作冲锋陷阵“偏俾之事在《三国》中远远不如赵云的将领后来作为镇守一方的统帅的可多了。魏有张辽守合肥,威镇逍遥津;夏侯渊任定军山军区的司令;吴的徐盛、丁奉,都曾经当过全国的武装司令。以蜀的五虎大将来说,关羽守荆州、张飞守闽中,都是大郡诸侯,统帅着数万人马,马超也是长期作为“长城”镇守边关。只是黄忠和赵云一直在成都作京官,黄忠固然属于关羽也不愿与之为伍的“老卒”,可赵云却是“即吾弟也”,也与刘备情同手足,可是却总是在帐前调用,为前部则可,为统帅,为镇守一方诸侯则不可,岂不奇怪。
其次:更奇怪的是对赵云的封爵。在第六十五回“刘备自领益州牧”时,曾大封群臣;诸葛亮为军师,关云长为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张飞为征远将军、新宁侯,赵云为镇远将军,黄忠为征西将军,魏延为扬武将军,马超为平西将军。这里关、张除“将军”而外,还有“侯”爵,而赵云虽排在紧跟关、张之后,则无“侯”,到了玄德即位汉中王时,只说“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也未谈到给赵云加“侯”。在刘备当上皇帝时,大小官僚,一一升赏,孔明由军师变成丞相,而赵云照例此时可替补关、张也封便了,可却只是虎威将军仍无“侯”!这个虎威将军是以前“一身都是胆”时得自刘备口中的旧封号,这只是复旧,并未有升赏!到刘禅当皇帝时,加孔明为武乡侯升赏群臣,仍未提到托孤时特别嘱咐的赵云,到孔明征孟获时,只说赵云、魏延为大将,未提官爵。再到孔明第一次伐魏时,第九十一回,书中特别写了孔明随征诸将名姓、官爵,共33人,第一名是“前督都——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魏延”。长长的名单中,一个字也未提到赵云,直到赵云忍不住“厉声而进”时,才“众视之,乃赵云也!”仍然一个字也未提官爵。到九十七回赵云去世,儿子来报丧时,写“镇南将军赵云”,这时只是镇南将军仍未封“侯”,直到后主闻云死,放声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龙则死于乱军之中!”即下诏遣赠大将军,谥顺平侯,这时候,才出现“侯”!这非常像李广,数十百战,敌人胆落,可自己却是“李广难封”⑵,这就非常值得人们深思,赵云有如此之高才,有如此之高功,有如此之高德,何以待遇如此之差!原因何在呢? 赵云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甚而可说在《三国》里是被埋没的帅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从客观方面说:
首先:不是小圈子里的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因而他们三位一体,亲密无间,即使闹别扭,也不敢在心上,所以封官赐爵时,都是与刘备仅一阶身,正如费诗劝关羽的,将军即是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可赵云却不是这小圈子里的,当然会见外,即使刘备有点偏爱赵云,也不能超过关、张,因为封赵云列于关、张后的五虎大将之一,这种先进山门为师,打不进小圈子的现象毫无疑问限制了赵云。由于赵云不是一开始就追随刘备的,而是由袁绍而公孙瓒、再刘备,用张飞骂吕布的话说,也是“三姓家奴”,并且赵云又不如马超有显赫的门第,“累世公候”,当然不会受到重视,取得关羽的“即吾弟也”的承认就不错了,怎么能真的与关、张平起平坐呢?还有,在未显达时既无显赫的名声,又无名人的推荐,不像孔明,要刘备三顾茅庐,美辞厚币,礼聘大贤,因而得来容易只能屈居下僚。
其次:由于蜀国稳定的时间不多,一直是战伐不断,“国乱思良将”,一直需要战必胜、攻必克又好驾驭的“驯服的工具”,赵云既是兼有关、张、马、黄之勇,又不像他们不好驾驭,特别是与孔明很协调,可以说是孔明的心腹,孔明出发尤其是到危险地方去时(如去柴桑吊丧),总要带着 子龙,所以就一直将赵云留在帐前调用,一代帅才,只能作偏俾保镖之事了!赵云功高震主,有不赏之功,刘备不得不考虑真的论功行赏的话,远远要超过关张,更重要的,一旦赵云官爵太高,不好驾驭怎么办?不如循引古例“功高不赏”⑶以防微杜渐,维持政权,防患未然,这也是形势使然,而到诸葛亮掌握实权时,一方面沿用刘备旧制,另一方面,只顾打仗,就不太关心这些“贤人”的恰当的官爵了。
再次:蜀国政权里一班文臣武将太多,“舍死忘生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龙附凤建立功名也。”甚至孔明带头以称病罢工相威胁,说“众官皆有怨心”,要刘备当皇帝,这些躲在孔明府中的屏风后的人中有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等18人,就是没有赵云,因为赵云的考虑是忠君救民而不是攀龙附凤,所以不参加这种“袁绍等辈耳”的劝进行列.于此也可见赵云实际上是孤立的,这些希图富贵的人当然也不满赵云了,再加上赵云曾经谏刘备分田宅给功臣,这就触犯了其他人的利益,因此可以说蜀国从皇帝到大臣都有不同程度的对赵云的不满,当然赵云官运就亨通不起来了。对手太强大,魏、吴皆是人杰地灵、江山险固、人材济济,在某种程度上都比蜀国强,赵云虽在很多对阵中,获得多次胜利,包括袭南郡、取桂阳,立斩五将,以致杀死东吴的水军都督朱然,所杀将领不可谓不高,所得之地不可谓不广,但仍都是局部的,都无损于魏、吴大局,因而 ,他虽然功大于别人,但于整个蜀国一统天下,还起不了决定性作用,甚至还挽回不了整个战役的败局,所以他的帅才,他的虎威也就无从得到尽情的发挥,长足的进展,当然官爵也就不易高升了!
当然赵云历受的待遇如此不公,更主要的原因是赵云主观方面的,从主观说来:
首先:赵云未能正确领会正统思想,封建正统并非只是忠君救民。孔孟早就说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⑷、 “民贵君贱”⑸,赵云自己虽懂“良禽择木而栖”⑹,可是他坚持奉行的是忠君救民,实质只是忠君,只是个“ 忠”字,面这个“忠”又具体化为忠于汉,汉又以刘姓为代表,刘姓又以刘备为代表,所以在赵云心中、口中除刘备外都是汉贼,尽管他不满意袁、公孙等为小集团利益而攻伐,但仍然全心全意为刘备小集团利益而竭忠尽智,厮杀终身。正因为他这种近似愚忠的思想,当然就局限了他的才智,使他安于“驯服的工具”的位置,在某种程度上迷失了自我,安于不公正的待遇,也失于救民的最高目标,成了一个可怜、可惜、可叹的悲剧英雄。
其次:自始至终低起点。法国皇帝拿破仑曾讲过,“入伍不想当元帅的不是好土兵”⑺,而赵云从出山一直到去世,都是“不想当元帅”的。特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想创业,一开始就只是想投个贤主。学了“万人敌”,只想忠君救民,而不想为君救民,连陈胜、吴广的“大楚兴,陈胜王 ”的想法都没有。要知道想称王称帝的就《三国》里也就不少,袁绍、袁术、孙坚等都想过,刘备更从小就想当皇帝,诸葛亮在隆中时,就自比管乐,以吕望、伊尹自许。而赵云最终只是希望肝脑涂地,以报刘备的大恩,丝毫没有自己创业开国的思想。
再次:是不想成家,甚至荒唐偏激到以好为坏。众所周知取桂阳时,赵范老早就想投降,降赵云是真降,并且是真敬慕赵云,愿以寡嫂相嫁。这位天姿国色的嫂嫂,三个再嫁的条件:第一要文武双全、名闻天下;第二要相貌堂堂、威仪出众;第三要与家兄同姓!可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的“征婚启事”,而且赵云正是最佳人选,这桩婚事可以说天作之合的大好姻缘,可是这位赵云却认为是“乱人伦”之事,以至勃然大怒,将赵范骂了一顿,并一拳将赵范打翻在地,将一场和平喜庆演变成杀人战乱,而当刘备孔明得知此事时,颇感兴趣,愿意主婚,让赵云成就这段姻缘时,他的回答却是:“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这四条理由都是十分荒唐的,其真正的思想却是在刘备、孔明再三动员他娶该女时,他说的“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乎?”这证明赵云是轻视妇女不想成家而已,这好像是事业为重,其实乃是起点低的表现。这种主观上的低档次思想,自始至终笼罩着赵云,当然这位赵子龙始终不能腾云驾雾,而只能成为池中物!不得不实际以悲剧了其一生!
|
赵云三国演义敌对度统计(敌对次数)
总计敌对 91 人
|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数据
赵云最大的悲剧:在于全心全意、舍死忘生为事业,却断送了自己,也断送了事业!并且他自己还全然不知道!例如两谏刘备,谏赏田宅与百官,树敌众多,孤立了自己,谏刘备伐吴,触怒皇帝,贬为后军。在赵云看来,是为了事业,结果是得虚名而处实祸,反而断送了自己!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一直是屈居下僚,投闲置散,生冒锋镝,死始封侯!最大悲剧还有:冒死救回的主公刘备的骨肉——阿斗,却正是这位阿斗多次听信谎言,宠任宦官,害孔明无功而还,逼姜维胜局为败,最后又“君王城上竖降旗”,以至彻彻底底断送了蜀国江山,断送了赵云的事业,还落个“乐不思蜀”的千古骂名!要是当初赵云让他死于长坂坡的乱军之中,那么刘备可能会找到强于阿斗的继承人,就不会演成这个样子,虽然阿斗降魏,不应归罪赵云,但确是赵云救了这位“亡国之君”,当然赵云并不知道!可是正是这“不知道”就更增添了悲剧的意味,就远胜于军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注释
⑴ 杜甫《蜀相》,人民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48页。
⑵ 王勃《滕王阁序》,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本,1998年第5版。
⑶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齐鲁书社,1991年第1版,第486页。
⑷ 孟子《孟子》,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205页。
⑸ 孟子《孟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课本,1998年第5版。
⑹ 罗贯中《三国演义》,齐鲁书社,1991年第1版。
⑺ 叶。维。塔尔列 《拿破伦传》,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1版。
参考文献
1、沈伯俊《中国古典小说新论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2、沈伯俊《三国演义辞典》,巴蜀书社1989年。
3、沈伯俊《校理本三国演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4、许盘清《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照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
5、许盘清《三国风云地图说》, 地震出版社2004年出版。
6、沈伯俊《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整理本,巴蜀书社1993年。
7、欧阳健《古代小说与历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
8、欧阳健《古代小说版本漫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