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贯日月 义薄云天
中国文化自有其深厚的历史传统,反映在人物评价方面,首先是其道德,尤其对待国家、民族、君王是否忠诚?对待友人、家属是否有情有意?用来衡量关羽,自然也是如此,简言之,即“忠义”二字。
《关羽传》对刘、关、张三人之关系记载颇详:“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关羽因地位不高,不可能直接与朝廷联系,他一切听命于刘备,而刘备既是关羽的上司,而且又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因此,关羽秉承刘备意志的所作所为,自然就成为关羽忠于汉室的铁证。
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乃是军阀的互相残杀,原无正邪可分,关羽被曹操所俘时,曹操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人们对关羽此时的表现非常谅解,作为他最后回到刘备身边过程中的一个插曲处理,不仅不上纲上线予以谴责,反而认为关羽通过了严峻的考验而赞扬备至。可以认为此乃一个十分特殊的案例。自春秋战国到清代,尚无任何近似的情况。
更微妙的是关羽在曹营时,继续为刘备尽全力保护其甘夫人、糜夫人。《先主传》:“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掳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这确是事实。人们有了更多的谅解关羽的理由。
关羽的死固然有他主观上的原因,没有深切体会诸葛亮联孙拒曹的战略,守荆州时也缺乏一个主帅应有的冷静、细心,而陷于麻痹大意。但是他为此而壮烈牺牲。则做到了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关羽一生的事迹使他成为“忠”的典型。
如上所论,关羽之“忠”已被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所认同。但是,他的“忠”与任何一位臣僚将帅对君王之“忠”又完全不同,因为他们同起于草泽,而且“恩若兄弟”,刘备之事业有成,关羽所起的作用极大,刘备称王称帝,关羽依旧对之十分尊重。比照历史,刘邦、项羽共举义旗抗秦,秦被灭,汉楚相争,以项羽自刎结束争端。刘秀、严光为挚友,刘秀登上帝位,严光成了隐士,如刘备、关羽之始终“恩若兄弟”,的确是罕见的。其彼此之间所显示之高尚品质并非一个“忠”所能概括,更有“义”之内涵。
在一般情况之下,“忠”乃上对国家、民族、帝王而言,如在承平时代,平民百姓之“忠”或“不忠”则不甚显著,而“义”则在平民百姓之日常生活中亦无处不在。“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被认为“义”的具体表现。按陈寿《三国志》,《先主传》与《关羽传》均记载关羽与刘备之甘夫人、糜夫人均曾同在曹营生活较长时间,《三国志》虽未透露较多细节,但根据关羽回归刘备后之情况考察,关羽在曹营对待甘夫人、糜夫人应该无瑕可击。被平民百姓更为尊敬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关羽在这一事件中,不仅表现为不近女色,还表现了“长嫂为母”的道德规范。也就是说,关羽的“义”有了全方位的表现,也成了“义”的典型。
“忠”与“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所在,关羽凭他的一生事迹同时获得了“忠贯日月”、“义薄云天”的声誉,古代名将无其数,廉颇、孙武、卫青、霍去病、刘牢之、郭子仪等等均不能比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