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宗教都信仰的圣贤
中国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尤其儒家与道家,前者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后者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都影响了很大一部分人。到了汉代,情况更趋复杂,信奉道家思想的道教开始形成,释迦牟尼的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传播也很迅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受到中国文化主体精神的影响,必然会有不同程度的吸收,而形成了各种流派。儒家并未形成儒教,但是由于文化内涵上的重大差异,与道教、佛教也必然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冲击、互相渗透。关羽在其中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应该说,关羽并未皈依任何宗教,也不是任何文化的代表,但是,正是由于这一点,道教、佛教和儒家都曾企图借关羽在民间的重大影响以壮大自己的声势。
北宋哲宗绍圣二年,关羽故里解州关帝庙,被钦赐匾额“显烈”,徽宗崇宁元年被封“忠惠公”,大观二年,进封武安王。主要是管理祠庙的道士,一再向朝廷上奏,说关羽的种种显圣事迹。尤其那时解州盐池曾一度干涸,无盐可晒,后来又逐渐恢复的。道士向朝廷上奏,称系蚩尤作乱,殃及盐池。幸关羽率神兵战胜蚩尤,功绩甚大。朝廷自然要扩建庙宇,重塑神像。真正得到实惠的则还是管理庙宇的道士。道教的势力也因之大为增长。
明代、清代很多皇帝都是虔诚的道教膜拜者,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关羽加封,每一次加封,不是通过关羽的后裔或族人,而是通过道教组织,所以对关羽的每一次加封,都是道教势力的一次扩展。
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当然佛教并不崇拜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但也有人想出了把佛教与关羽相联系的办法。元代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对之有所反映。写关羽被吕蒙、潘璋所杀害后,魂魄不散,到了玉泉山,在云端显圣,向普净法师喊话:“还我头来”。普净法师于是向他说教,如果要还头颅,那末过五关所斩六将之头颅又该还谁呢?一席话点化了关羽。这故事非常巧妙地向人们暗示关羽也是佛教徒了。
元代以来,佛教庙宇中供奉关羽的不少,山西蒲州(永济)的普救寺,明、清两代都供奉关羽,不过不在中轴线上,而是规模较小的殿堂。据记载,扬州附近明、清两代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对此,关羽的后裔也没有提出交涉,道教认为佛教供奉道教的神灵感到激动。
在儒家方面,孔庙中所供奉的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亚圣孟子等,后世的儒学大师则是朱熹等人。虽无关羽,但事实上关庙已被称为武庙,和供奉孔子的文庙相提并论了。
但是,关羽的崇拜者总觉得《江表传》的记载应该认真地宣传一番,这想法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左氏传》不是一般的书,而是和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史书载,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惺。原因在于《春秋》对历史人物的评断,非常严格,一字之贬,严于斧钺。其标准则是“忠”、“义”为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也。诠释《春秋》的有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三大家,而以左丘明的《左氏传》(即《左传》)最权威。如今关羽喜爱此书,正好证明关羽的“忠”、“义”乃是孔子的理论、学说的实践者。而且关羽的被杀固然有种种复杂的原因,但他为“忠”、“义”而悲壮地为刘备殉职却是事实。从这一角度观察,关羽的喜爱《左氏传》确实应大书特书。
很多关帝庙中的关羽塑像大都手执《春秋》在阅览,而不是挥舞青龙偃月刀在作战。规模大的庙宇还为此专门建造一座春秋楼。上世纪60年代,画家还以关羽秉烛夜读《春秋》之图为蓝本来创作关汉卿肖像,可见其影响之广。
事情发展到此,关羽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为儒家、道家、佛家都尊奉的圣贤。除此之外,再无第二人。